全国免费电话:
18888198978

大型景观绿雕

我市召开3月份上半月的1+X新闻发布会

  3月9日上午,我市召开3月份上半月1+X新闻发布会。参加本次新闻发布会的有:中新社、新华网、省广电总台、新华日报、现代快报、扬子晚报、宿迁日报、宿迁晚报、市电视台、市电台、西楚网、宿迁网、速新闻等新闻媒体的记者。

  发布会邀请的嘉宾:市工信局二级调研员张宝林、市卫健委副主任张勇、市发改委副主任王之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张宜球、市科技局三级调研员高海燕。发布会由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熊磊主持。

  市卫健委副主任张勇发布《落实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健康宿迁建设实施方案》、市工信局二级调研员张宝林同志发布《宿迁市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市发改委副主任王之刚发布《宿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大目标纲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张宜球发布《宿迁市古黄河运河风光带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市科技局三级调研员高海燕发布《重点产业链科技计划(资金)项目指南解读》。

  为推动健康中国行动落地见效,加快健康宿迁建设,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近日,市政府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台了《落实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健康宿迁建设实施方案》。

  《方案》的总体要求是,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方案》的主要任务包括10大类25项行动:一是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包括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合理膳食行动,控烟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核心指标是到2022年和2030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达到26%和32%。二是提高全民体质,开展全民健身行动,核心指标是到2022年和2030年,“城镇和乡村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分别达到93.3%和95%。三是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包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癌症防治行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核心指标是到2022年和2030年,“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分别<11%和≤10%。四是保护重点人群健康,包括妇幼健康促进行动,学生健康促进行动,职业健康保护行动,老年健康促进行动,残疾人健康促进行动,核心指标是到2022年和2030年,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5‰和4‰左右,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8/10万左右和6/10万左右。五是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开展扩大中医药服务行动,本类行动的目标是逐步扩大中医非药物疗法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服务的种类。六是健全全民医疗保障,开展全民医保制度完善行动,核心指标是到2022年和2030年,“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基金支付比例”分别稳定在80%左右和70%左右。七是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包括食品安全保障行动,药品安全保障行动,核心指标是到2022年和2030年,“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均稳定在98%以上。八是促进健康环境建设,包括农村供水保障行动,生活垃圾分类行动,健康环境促进行动,本类行动的目标是全方面提升城乡供水保障水平,提升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实现空气质量和城镇和乡村居民饮用水质量的持续改善。九是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展健身休闲产业培育行动,本类行动的目标是推动全市健康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深层次地融合。十是促进“智慧健康”建设,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行动,本类行动的目标是加强医疗健康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医疗健康服务数字化水平。

  为保障《方案》顺利推进落实,市级层面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健康宿迁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和健康宿迁建设全局性工作。《方案》还对市级各有关部门在推进健康宿迁建设中的职责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以附件形式印发了《落实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健康宿迁建设考核办法》,明确了考核指标框架和监测指标体系。

  关于《落实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健康宿迁建设实施方案》,我先简要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密切关注和充分报道。按照发布会安排,下面由我对今年3月3日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宿迁市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进行发布。

  2015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实施“511”、“521”工程,有力促进了全市工业化进程。去年是“521”工程收官之年,亟须新一轮政策引领。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确立了将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目标。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我局牵头研究制定了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后,正式印发。

  《行动计划》的制定,主要是在总结2018—2020年“521”工程经验成果基础上,围绕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快速推进工业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启动实施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打造“521”工程升级版。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最新要求。充分吸纳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改革创新、“四化”同步、构建“6+3+X”产业体系、重点培育20条产业链等最新要求,确保国家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二是积极借鉴市内外成功经验。充分借鉴苏州、济南、盐城等市先进做法,整合优化拓展了我市“521”工程、千百亿级产业培育、数字化转型、企业上市、科学技术创新等支持政策,重点突出了创新驱动、数字转型、平台支撑等内容。三是充足表现“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紧扣“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按照“开局就是决战”的要求,全面客观评估工业经济发展实际和增长预期,较高标准地提出2021-2023年三年目标。

  第一部分为指导思想。提出围绕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四化”同步集成改革先行区,以构建“6+3+X”制造业产业体系、培育壮大20条重点产业链、打造地标性产业集群为目标,按照“千亿领航、百亿壮大、十亿升级、小微成长”思路,做大总量、拓展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更突出高端化集群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求,持续推动工业经济发展规模和效益双提升,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第二部分为目标任务。提出全方面实施“5321”工程,即到2023年,实现工业出售的收益超5000亿元,创建智能车间300个,每年新增三星级以上“上云”企业200户,实施设备投资超千万元技术改造项目1000个;具体实施规模发展、技术改造、创新驱动、数字转型、平台支撑等五大提升行动,并提出到2023年的具体细化发展目标。

  第三部分为支持政策。围绕“五大提升行动”,制定18条支持政策,其中,支持企业跨档升级、推动企业挂牌上市、支持企业兼并重组、鼓励绿色化升级改造等9条为延续性政策,奖励标准略有调整,覆盖面有所拓展;首次提出了培育高成长型企业、鼓励智能化改造升级、支持产业关键项目建设、支持建设重大科创平台,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等政策;对符合《行动计划》中规定奖补条件的企业,将给予不同数额的资金支持。

  第四部分为保障措施。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要素保障、抓好考核评价、注重安全环保四个方面,保障行动计划的落地见效。

  问:刚才,张局长在介绍中提到了,“5321”工程中既有延续性政策,也有创新性政策。请问,创新性的政策主要有哪些呢?

  答:在新一轮的“5321”工程中,我们结合宿迁工业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弱项,充分借鉴吸收外省市好的做法,首次提出了培育高成长型企业、鼓励智能化改造升级、支持产业关键项目建设、支持建设重大科创平台、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等支持政策。如培育高成长型企业政策中明确支持企业争创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和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对获批国家级的奖励100万元,获批省级的奖励30万元。对首次入选省独角兽、潜在独角兽、瞪羚企业的,分别给予200万、100万、50万元奖励;鼓励智能化改造升级政策提出“对获批省级示范智能工厂的,奖励200万元;对获批省级示范智能车间的奖励50万元,市级示范智能车间的择优奖励5万元”;鼓励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明确“对当年通过省级以上鉴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且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能够替代进口的新产品新技术,每个奖励30万元;对当年列入省重点推广应用目录的新技术新产品,每个奖励10万元”;支持建设重大科创平台政策提出“支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相关机构牵头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对新建成的,分别依照国家和省奖补资金的50%和30%给予配套奖励,最高300万元”;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出“对在产业研究、研发设计、信息化服务、检验测试、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领域提供集成服务,获批市级生产性服务业示范企业(机构)的,择优给予20万元奖励”等。

  《宿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大目标纲要》新闻发布会通稿

  大家上午好!首先,很谢谢社会各界一直以来对宿迁“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宿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大目标纲要》已于今年1月21日由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审核检查通过, 2月25日由市政府印发实施,这是一件大事。为使各位记者朋友更好地了解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相关情况,重点就规划《纲要》前期工作开展、编制过程及原则把握、主要内容等作简要介绍。

  市委市政府格外的重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坚持高位推动、精心组织、系统谋划,成立了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市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开展前期课题研究,推进专项规划编制;多次召开座谈会,分批听取相关的单位汇报“十四五”规划思路;结合年度务虚会,就“十四五”战略谋划和需要深入研究思考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交流研讨,不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市委、市政府领导组织市有关部门,在重大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批“十四五”时期需要安排的重大事项、重点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重大平台、重大改革举措,形成“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和一批重要成果。2020年11月24日、12月1日,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分别审议通过《基本思路》,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定位、主要目标任务等重点事项。2020年12月25日,市人大召开财政经济委员会会议,进一步听取人大代表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和《基本思路》的意见建议。上述工作,为规划《纲要》编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0年8月,市委市政府成立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起草小组,由市政府领导同志亲任组长,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真正开始启动。市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市各有关部门,深入谋划目标任务,构建指标体系;提出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具体工作举措;继续谋划支撑纲要草案有效实施的重点项目和工程。2020年12月11日,市政府召开“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任务交办会,要求各部门紧跟上级要求,逐步加强目标任务谋划,编制出一个契合时代要求、符合宿迁实际、顺应人民期盼的规划《纲要》。

  一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习在江苏考察视察时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围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充足表现把握新发展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特别是在参与落实“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发展要求上,努力找准宿迁定位,谋划具体工作路径。

  二是对标对表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在推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再出发中展现宿迁担当和作为。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紧扣“把改革创新的基因注入现代化,谱写新时代‘春到上塘’的传奇”总要求,围绕推动“强富美高”新宿迁建设再出发,谋篇布局规划《纲要》。比如,在产业体系优化方面,明确要着力构建竞争优势显著,特色鲜明、高端引领的“6+3+X”制造业体系,不断的提高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在城乡融合发展发面,明确要逐步优化市域空间发展格局,健全体制机制,全面启动古黄河生态富民廊道建设;在生态修复环境建设方面,明确要推进美丽宿迁建设,全域构建“水韵、花香、景美”的美丽空间;在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方面,明确要加速构筑内畅外联的公铁水空大通道,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尽快实现“城市快速路成环、全域高速路成网、对外高铁四通八达”;在增强安全发展保障能力方面,明确要全域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不断提高本质安全水平,等等。

  三是充分衔接市“十四五”规划《建议》,紧紧围绕市委工作要求细化实化发展任务。市委《关于制定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是编制规划《纲要》的重要依据和遵循。在指导思想、发展目标等方面,规划《纲要》与《建议》保持一致。具体内容上对《建议》提出的重点工作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同时,尽可能以专栏的形式将需要推进实施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予以呈现,力求做到规划内容通俗易懂、一目了然,更好地指导工作、推动实践。

  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补齐民生短板增进人民幸福,让群众拥有更多可知可感可见的获得感,以民生改善的新成效持续彰显宿迁发展的“含金量”。

  规划《纲要》形成初稿后,征求了包括市级领导、各县区、市各有关部门等方方面面的意见,多次对部分内容进行了“点对点”征求意见。2021年1月8日,市政府主要领导召开座谈会,就《政府工作报告》和规划《纲要》征求部分在宿生活退休市级老领导代表、派负责人、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企业家代表、基层代表、市民代表意见。1月14日,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召开座谈会,听取部分人大代表对纲要草案的意见建议。对各方面反馈的修改意见,我们逐条逐句进行了分析研究,能吸收的尽量吸收。

  1月上旬,省发展改革委按照规划衔接要求,组织省有关部门对我市规划《纲要》进行了审查,出具了衔接意见。省发展改革委认为我市规划《纲要》提出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等,符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了省“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部署要求,明确的城市定位、重大事项契合宿迁发展实际,具有较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局部细节上提出的具体修改意见,我们已根据实际情况,吸纳到规划《纲要》文本中。

  1月14日、1月15日,市政府五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六十八次常务会议、市委五届第120次常委会分别对规划《纲要》进行了审议并原则通过。

  第一篇:“强富美高”新宿迁建设再出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共四章,主要阐述发展基础、机遇挑战、历史使命、指导思想、战略抓手、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等方面内容。“历史使命”内容主要围绕习“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最新要求,以及省委对宿迁提出的“把改革创新的基因注入现代化,谱写新时代‘春到上塘’的传奇”的最新任务,阐述宿迁的担当和责任,明确了“改革创新先行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江苏生态大公园、全国文明诚信高地”的发展定位。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上,体现规划衔接要求,与省纲要草案总体保持一致,同时,为了进一步引导各地各部门加快产业发展,做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拟增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5个指标,共计33个指标。

  在预期目标设置上,按照市委规划《建议》提出的工作部署,主动作为、自加压力,能快则快,明确“十四五”具体目标安排和2035年远景目标。总的原则是预期性指标按照“能快则快、能高则高”、约束性指标按照保证完成底线目标的标准确定,以此引导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走在苏北前列、快于全省平均、领先区域发展、赶超全国梯队”。

  第一章,推动工业扩量提质(共四节)。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历史汇机遇,坚持量质并举、创新驱动,以培大育强作为重点,以千百亿级产业培育作为核心,加快打造地标性产业,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着力构建竞争优势明显,特色鲜明、高端引领的“6+3+X”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动机电装备、高端纺织、光伏新能源、绿色食品、新材料、绿色家居等主导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经济、数字经济等先导产业发展。按照千亿领航、百亿壮大、十亿升级、小微成长思路,做大做强产业龙头,扩充市场主体总量,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重点突破市场占有率高的行业单打冠军,不断提升企业实力,壮大产业规模。

  同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参与区域分工,聚焦关键领域,完善供应链条,实现价值攀升,推动形成比较优势和区域竞争力,大力培育化学纤维、纺织服装、晶硅光伏等20条产业链,形成布局合理、差异竞争、功能协调的产业生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第二章,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共四节)。聚焦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关键行业,优化服务业布局,扩张服务业总量,完善服务业结构,壮大服务业企业实力,强化服务业融合机制,努力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体系化、集聚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业等产业,不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扩大规模、提质增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全力发展好现代商贸、现代旅游、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产业,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品质和效益。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服务业内部融合渗透。

  第三章,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共五节)。瞄准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规模化、融合化、品牌化、智慧化发展方向,聚力聚焦稳产保供能力、农业产业能级、品牌强农水平、三产融合水平、支撑保障能力五个方面提升,加快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型升级,着力打造长三角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主供应基地、新兴农产品加工制造基地、苏北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创优高地,实现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

  第一章,加强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共四节)。充分利用进入“高铁时代”的新优势,全面参与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面融入长三角,进一步深化同上海、苏南等发达地区互动互联,深化拓宽苏宿合作领域;扩大交流合作范围,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深化与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城市合作;提升利用外资水平,推动对外贸易扩量提质,提升对外投资合作水平,增强开发园区承载能力。

  第二章,大力提高供给质效(共四节)。围绕打造千百亿级产业目标,加大项目招引力度;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优化消费供给结构,提升消费便捷程度,健全城乡消费网络,打造培育长三角新消费目的地城市和国内特色产品消费中心;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建设质量强市。

  第一章,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共六节)。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总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聚焦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园区载体布局优化、构建全省最优科技生态体系、推进大众创业、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重点任务,加快形成宿迁特域创新体系,推动科技综合实力达到苏北领先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人才支撑。

  第二章,建设数字强市(共三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切实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推动我市经济转型和培育新动能的重要突破口,全面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三化融合”行动,依托京东等龙头企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和社会治理深度融合,落实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要求,加快建设“智慧宿迁”。

  第三章,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共六节)。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全面对标中央和省委改革新部署,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健全信用体系,统筹推进社会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农业农村领域改革,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势。

  第一章,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共五节)。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速推动城乡资源合理配置,不断提高要素承载力、区域连接能力、战略支撑能力、城乡发展能力,优化市域空间发展格局,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推进县城特色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第二章,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一体化水平(共四节)。加快综合运输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大力提升水利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高效、清洁、可持续能源供给消费体系,加强新型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统筹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三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五节)。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全域构建“水韵、花香、景美”的魅力空间,系统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构建现代化环境监管体系,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强化生态文明制度保障,处理好生态、生产、生活三者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一章,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强市(共六节)。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西楚文化,弘扬红色文化,彰显生态文化,精塑酒文化,扩大宿迁乡贤文化影响力,强化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公众科学和人文素质,加强广播电视阵地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不断把文化建设推向新高度。

  第二章,大力提升民生福祉(共八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解决民生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更加聚焦群众关切,突出生活品质持续提升这一重中之重,围绕收入增长补差提速、教育发展补软提质、卫生健康补缺提档、社会保障补弱提标等“六补六提”方面,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健康宿迁,加快体育事业发展,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人口管理服务水平,推动重点群体共享发展,加快城乡环卫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章,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共五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提升依法治市水平,加强和完善基层治理,强化重大风险防范,深入推进廉政建设,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二章,增强安全发展保障能力(共五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全域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健全民生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深化平安宿迁建设,夯实消防救援事业发展基础,不断提高本质安全水平,推动全市安全发展整体水平不断巩固提升。

  第八篇:推动高标准实施,健全愿景蓝图实现保障机制。共四章。主要阐述规划实施保障方面内容,包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统一规划体系,加强公众参与,强化政策协同与实施保障。

  问: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请问“十四五”时期,我市在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方面,会有哪些举措?

  答:“十四五”时期,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解决民生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更加聚焦群众关切,突出生活品质持续提升这一重中之重,围绕教育发展提质、收入增长提速、医疗服务提档、社会保障提标等方面,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提高就业质量。把稳就业、保就业这一最大的民生工程摆在突出位置,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退役军人、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帮助退捕渔民稳定就业;大力推进公共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平台建设,完善便捷化、智能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力争“十四五”时期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0万人。

  二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逐步优化城乡教育布局,保障学位供给。推进学前教育补短提升,形成公办为主、非营利性民办为辅的学前教育体系,促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优质健康发展,省市优质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2%以上。加快义务教育现代化建设,规范办学行为,落实就近免试入学政策。大力提升普通高中教育品质,制定实施全市普通高中三年建设计划;提升民办高中办学质量,向优质化、特色化转型。深入贯彻实施新高考方案,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切实提高育人水平。推动职业教育提档升级,大幅提升专业与产业匹配度,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扩大技能人才有效供给,中职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70%。

  三是加快建设健康宿迁。坚持把人民群众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构建起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的覆盖城乡、优质高效的具有宿迁特色的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推进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基层防控和先期处置能力,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健全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体系,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改革,稳步推进县级综合医院和中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快区域性公办医疗卫生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补齐市县乡村四级公办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缺环”。提升全社会健康管理水平,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四是加快发展群众体育。以建设体育强市为目标,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制定宿迁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不断优化城市社区“十分钟体育健身圈”服务功能。举办宿迁市全民健身运动会、宿迁马拉松赛。加强体育场馆普惠力度,提供高质量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产品。

  五是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机制,规范执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政策,严格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健全责任分担和激励约束机制。巩固提升工伤保险市区统筹水平,提高基金共济能力。强化社会保险全民覆盖,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配套提高财政补贴水平,引导激励城乡居民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逐年提高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织密筑牢兜底保障网,完善基本生活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低保、特困对象保障标准达到省定要求。

  六是提升住房保障能力。健全住房保障和住房市场两个体系,构建符合市情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售并举的住房制度;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棚改工作顺利开展。

  七是推动重点群体共享发展。提高养老服务能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紧扣养老服务需求,全面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康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全面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持和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保障儿童优先发展,健全普惠型儿童福利体系,缩小儿童发展的城乡、区域、群体差距,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促进青年群体优先发展,加大对青年教育、创业、就业、婚恋、文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服务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健全残疾人能力发展政策体系,持续将符合条件的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纳入医疗救助范围。提高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努力构建制度完备、体系健全、覆盖广泛、功能强大的现代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

  问:市发改委在“十四五”规划编制中,将我市规划的若干重大考虑和诉求及时向上反映,争取上级对我市的支持。请问,我市有哪些事项纳入了江苏省“十四五”规划纲要?

  答:省委、省政府对我市“十四五”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大力支持,在江苏省“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给予了我市含金量较高的支持政策,提出“继续加大对宿迁政策扶持”。除了共性事项外,在以下方面明确对宿迁给予支持:重点推进苏州宿迁等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创新试点;推进沭阳县、泗阳县国家县城城镇化示范地区建设;建设徐州-连云港-淮安综合性物流枢纽,加快海港、陆港与空港一体建设,支持宿迁协同发展,共同打造现代物流“金三角”,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建设合宿新铁路宿迁东站、运河宿迁港铁水联运工程、宿连航道二期、连宿高速公路、盐洛高速公路宿城至泗洪段;加快洪泽湖、骆马湖等湖泊退圩还湖;加快沿运河、淮河、黄河故道地区联动发展,等等。

  “两河”绕城,绵延千年。宿迁市古黄河—运河风光带风景名胜区是以“两河”为载体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是我市自然史和文化史的天然博物馆。

  枕河而生,依水而兴, 如何“且行且珍惜”,让“两河”千年之后依然碧水潺潺?唯有依法保护。制定《宿迁市古黄河运河风光带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是实现城市发展与“两河”保护共赢的重要举措。

  2006年,省政府同意宿迁市古黄河—运河风光带风景名胜区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经多年努力,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和保护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生态文明理念内涵的不断深化,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有管理制度难以适应新时代需要:一是管理主体更加多元。古黄河—运河风光带风景名胜区纵贯全市城区,相关区政府(管委会)设置的管理主体不一致,管护范围存在交叉或盲区。二是保护与利用矛盾更加突出。由于历史原因,功能区的划分不够科学,保护与开发利用存在较多矛盾,需要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推动解决。三是工作重心发生转变。原管理制度侧重休闲旅游、水利运输等功能开发,新时期,风景名胜资源管理工作重心已由重开发向重保护转变。综上,制定出台《宿迁市古黄河—运河风光带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正是为了解决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充分适应发展要求,促进古黄河—运河风光带风景名胜区永续发展。

  《宿迁市古黄河—运河风光带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纳入市政府立法计划,属政府规章。项目启动以来,我局迅速组织专班,有序推进起草工作。期间,根据政府规章起草有关要求,多次走访调研,先后召开座谈会、会商会,初步征询了有关职能部门和专家建议,充分借鉴市外先进经验。形成初稿后,又两次书面征求市各区、功能区及住建、生态环境、水利、交通、文广旅、市场监督等14 个市直部门意见。通过“网上宿迁”、局门户网站全文征集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章其波副市长听取汇报,并提出修改建议、意见和要求。组织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开展了社会风险评估和合法合规性审查。在汲取各方意见基础上,多次修改完善,形成了《宿迁市古黄河—运河风光带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审议稿)。2021年2月2日,经市政府常务会审议。2021年2月25日,市长签署市人民政府令公布,自2021年4月1日起施行。

  (一)科学确定框架,明确基本制度。《办法》第1条至第4条规定了立法目的、适用范围、立法原则;第5条至第8条规定了管理体系和职责;第9条至第12条规定了规划编制要求;第13条至第19条规定了保护要求,其中第18条和第19条专门规定了水域保护;第20条至第29条规定了风景名胜区审批事项等要求;第30条和第31条规定了法律责任;第32条为附则部分。

  (二)明确责任主体,理顺管理体系。《办法》第5条至第8条明确了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部门、统一管理机构、具体管理机构、协同管理部门,力求明确管理权限,明晰管理职责,理顺管理体系,形成管理合力。如:第5条规定“市人民政府建立风景名胜区保护和管理协调机制。”第6条规定“市政府设立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具体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

  (三)明确规划要求,提升管控水平。风景名胜区规划是风景名胜区建设、保护的依据。《办法》第9条至第12条规定了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编制原则、编制要求、衔接规定,保证了空间布局的科学性,管理保护的可操作性。通过对核心景区与一般区域作出差别化规定,减少保护与建设的矛盾。加强风貌管控,凸显“两河”自然禀赋,彰显宿迁特色。如第10条规定“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应当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坚持保护优先、开发利用服从保护管理的原则,融合运河文化、黄河文化、西楚文化、酒文化、红色文化,突出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特性、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第11条规定“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应当根据总体规划编制,按照核心景区和其他景区的不同性质、特点、范围,确定保护设施、基础设施、科普宣教设施、旅游设施、文化设施等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与规模,并明确建设用地范围和规划条件。”

  (四)坚持生态优先,开发服从保护。《办法》第13条至第19条明确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水体、植被、林木、水域管护要求。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现实矛盾。《办法》第20条至第27条明确了核心景区内禁止建设的项目。禁止违反规划开展建设活动,在建设活动中要保护好各种资源。对审批事项、游览秩序、游客行为、服务设施、车辆管理、经营服务网点设置均明确了要求。第30条和第31条规定了法律责任;32条为附则。

  答:在风景名胜区内从事下列活动和建设需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同意:1、在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活动;2、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置、张贴商业广告,举办大型游乐等活动;进行改变水资源、水环境自然状态的活动,或者进行其他影响生态和景观的活动;3、在风景名胜区内砍伐、移植林木。

  答:违反本办法规定,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或者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例如:游客在风景名胜区景物、设施上乱刻乱划,依据《风景名胜区条例》《江苏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恢复原状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处以五十元罚款;再如:有人毁坏树木草坪种植蔬菜的,依据《风景名胜区条例》《江苏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由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为加快全市重点产业链科技成果转化与重大科技攻关组织实施,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实现产业链企业登高望远、集群集聚高质量发展,市科技局认真收集梳理产业链在科技创新方面面临的问题和需求,积极研究政策建议,先后多次针对企业项目申报开展面对面辅导解读会,加大科技计划(资金)项目指南宣传力度,帮助产业链企业知晓政策、用好政策,用足资源。

  今天,我就全市重点产业链可申报的科技计划(资金)项目指南进行简要解读。帮助大家精准化、个性化制定“一链一策”、“一企一策”。科技计划(资金)项目每年从省、市两个层面组织实施,省级层面主要支持重点研发计划、政策引导类计划、创新能力建设计划、科技成果转化计划和基础研究计划四类项目,其中重点研发计划包括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现代农业、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三个方向。

  一是支持战略高技术前瞻部署。聚焦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优势产业领域,瞄准高端环节和关键节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技术标准研发。例如,我市“大数据+”产业链, 2019年实现产值65亿元,拥有京东信息、京东旭科、京东云计算等一批京东系信息服务业代表企业。整体来看,我市数据+”产业链存在初创中小企业较多、价值链中低端化、数据服务能力偏弱等短板。未来在发展战略上,建议围绕高技术前瞻部署开展重点攻关。

  二是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鼓励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联合开展基于交叉学科的前瞻技术研究,形成原创性技术成果。例如,泗洪县江苏斯迪克新材料科技股份公司具有近千项专利,产业前瞻性与关键技术较强,从而吸引20余家膜材料企业集聚,形成了膜材料产业集群。

  2021年我市将择优推荐申报12个省科技计划项目,每个项目资助经费最高可达120万元。

  一是支持农业深加工。鼓励企业围绕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与营养健康,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获得自主知识产权。鼓励食品加工产业链条上的苏北粮油、五得利等龙头企业建设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开展米面精深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管控等技术攻关,提高粮食加工转化率。

  二是坚持农业绿色生态发展。加强动植物生态绿色种养殖、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品开发,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例如:我市畜禽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已形成涵盖养殖、饲料加工、畜禽和水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商贸服务等较为完整产业体系,集群集聚发展优势明显。但仍存在高端关键装备及成套装备配套不足,畜禽自动化屠宰、高效分离等关键技术亟需攻克问题。后期,要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力量,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农业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效益。

  2021年我市将择优推荐省级项目8项,重点项目省拨经费最高可达200万元;面上项目资助经费可达 80万元;品种后补助项目资助经费可达50万元。

  三、重点研发计划(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方面:针对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重点环节,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药物,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链,拥有阿尔法药业、华阳制药、福瑞康泰药业等龙头企业,其中阿尔法药业是他汀类降血脂药物领域的领军企业,县区相关部门要主动引导满足条件的医药产业链企业申报科技计划(资金)项目等扶持政策。

  2021年,对生物医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医疗器械3类创新性产品,每个项目省资助经费可达100 万;对2018年以来已获得相关的临床批件,并对全省医药产业高水平发展促进作用大的创新药物,每个项目申请后补助经费可达200万。

  紧扣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程,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激光装备等重点产业领域,瞄准重大战略任务和产业“卡脖子”难点,面向全省创新力量“揭榜挂帅”组织攻关。2021年揭榜挂帅的战略产品重大创新项目(A类)单个项目省资助经费最高可达2000万元。

  2019年,我市激光装备产业实现产值7.92亿元,累计落户激光企业4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12家,拥有先河激光、华工激光、天弘激光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但我们也看到,产业链产品过于集中于下游中低端成套设备制造,本地配套企业不能满足发展要求。下一步,市科技局将通过一揽子政策,充分激发地方主动性和创造性,支持有条件的高新区紧紧围绕“一区一战略产业”,着力集成转化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成果,打造产业链集群。

  重点支持人才创新专题,鼓励和引导广大青年科技人员瞄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重大需求,未来产业制高点开展创新研究。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产业链发展科技技术人才招引是关键,2021年,省科技计划项目将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每项资助经费最高可达100万元;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每项资助经费最高可达50万元;省青年基金项目,每项资助经费最高可达20万元。

  以上是省级科技计划(资金)项目解读,各产业链申报单位按照项目指南自主申报,申报材料需同时在江苏省科技计划管理信息平台网上报送。截止时间为2021年3月26日17:30,逾期将无法提交或推荐。

  市级项目指南参照省指南,每年四月份左右出台,届时市科技局还将召开新闻发布会,对项目指南进行专项解读,请大家持续关注。

Copyright © 2014-2021 乐鱼综合体育官方APP下载支持-网站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51521号 网站地图

地址:江苏省沭阳县新河镇春生村 电话:18888198978 传真:

手机:18888198978 联系人:仲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