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在中华文化中具备极其重大的地位,马文化渊源深厚,源远流长,象征着不懈奋斗、不断自强的精神,代表着坚韧不拔、勇敢前行的品质。自古以来,马与人类就有着特殊而密切的关系。近日,2024年原创展览“跃马万里——马文化特展”在呼和浩特昭君博物院临时展厅(东侧负一层)开展。今天,请跟随记者,一同去探访马文化特展里的丰富内涵。
本次展览以马为引,分为“序厅”“弛星骋月溯千年:马之源”“龙马精神海鹤姿:马之韵”“骏马长鸣北风起:马之魂”四个单元。特展策展人、昭君博物院副院长包苏那嘎介绍:“此次特展共展出马文化相关代表性文物150件(套),包括春秋三马纹铜饰件、春秋战国青铜马面饰、汉代骑马铜人像、北朝披甲骑士灰陶俑、唐代黄釉陶马、辽银鎏金叶形凤鸟带饰、元代龙纹鎏金铁马鞍、元代镂空龙纹铁马鞍饰等珍贵文物。展览通过文献资料、珍贵文物和数字技术等方式,叙述马文化在中华文化历史进程中的地位,阐释马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深刻阐释马文化蕴含的历史之韵、民族之融。”
展厅中,一个形态可掬的“方脸”陶马独享一个展柜,彰显了其与众不同的地位,也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拍照。只见陶马的眉骨很高,颇有棱角,又显得眼窝深邃。马脸从鼻子到下颌,咬肌发达,棱角分明。“这件展品叫彩绘陶马,是汉代文物,通高25厘米,宽19.5厘米,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陶马的眼睛、耳朵、口、鼻刻画地极为深入,肌肉线条清晰可见,面部表情呈嘶吼状,栩栩如生,由此可见马在汉代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包苏那嘎说。
展品中还有三件国家一级文物,分别是龙纹鎏金铁马鞍和两件马镫。“镫为马鞍的附件,是供人骑马时跨上马背的工具。该马镫为马蹄形镫环直柄金属镫。镫柄为‘圭首形’,长方形‘穿’位于镫柄下部,用于将马镫固定在马鞍上,镫环为马蹄形,上窄下宽,踏板宽大,中间有一道横脊,两边略微下卷。这种直柄横穿型金属马镫首先出现于我国北部边疆地区,后来传播到别的地方。马镫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正如英国科技史家怀特所述:‘很少有发明像马镫那样简单,而又很少有发明具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包苏那嘎介绍道。
除了参观文物本身,沉浸式体验文物背后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和故事显得更重要。本次马文化特展还为观众带来了兼顾趣味性与知识性的互动体验,让观众从单纯的参观者变成探索者、参与者,从视、听、触、互动思考等多维度深入感受文物所承载的价值,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看到好多形态各异的马,这些文物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游客李峰开心地说。开展当天,许多游客走进昭君博物院驻足欣赏,流连忘返。
来自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的学生们也在感悟历史的同时,切身体会到了现代技术带给博物馆的无限可能。“现场布置特别好,尤其是集印章的部分,很有互动感。”“通过展览,我们能直观地感受到在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中,马在农牧生产、交通运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及意义。”“特展很精彩,希望以后能多举办类似的活动,让我们有更多机会进一步探索中华文化。”一位观众告诉记者。
此次特展的文物大多数来源于于内蒙古博物院、呼和浩特博物院,我们最终选择了各个历史时期与马相关的北疆地区考古发现的有代表性的文物,从而深入挖掘和阐释蒙古马精神的丰富内涵,讲述践行蒙古马精神的生动故事,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助力打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内涵的“北疆文化”品牌。让观众在文物中品味人马情缘,感受‘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包苏那嘎表示。
“此外,本次展览我们创新设置了4个打卡点、2个互动空间和3D扫描文物,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近距离感受文物、触摸文物,感知马在中华文化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拉近博物馆与游客的距离。开展几天来,我们收到的游客反馈特别好,我们也会在接下来的展览中做更多的尝试。”包苏那嘎说。
马在中华文化中具备极其重大的地位,马文化渊源深厚,源远流长,象征着不懈奋斗、不断自强的精神,代表着坚韧不拔、勇敢前行的品质。自古以来,马与人类就有着特殊而密切的关系。近日,2024年原创展览“跃马万里——马文化特展”在呼和浩特昭君博物院临时展厅(东侧负一层)开展。今天,请跟随记者,一同去探访马文化特展里的丰富内涵。
本次展览以马为引,分为“序厅”“弛星骋月溯千年:马之源”“龙马精神海鹤姿:马之韵”“骏马长鸣北风起:马之魂”四个单元。特展策展人、昭君博物院副院长包苏那嘎介绍:“此次特展共展出马文化相关代表性文物150件(套),包括春秋三马纹铜饰件、春秋战国青铜马面饰、汉代骑马铜人像、北朝披甲骑士灰陶俑、唐代黄釉陶马、辽银鎏金叶形凤鸟带饰、元代龙纹鎏金铁马鞍、元代镂空龙纹铁马鞍饰等珍贵文物。展览通过文献资料、珍贵文物和数字技术等方式,叙述马文化在中华文化历史进程中的地位,阐释马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深刻阐释马文化蕴含的历史之韵、民族之融。”
展厅中,一个形态可掬的“方脸”陶马独享一个展柜,彰显了其与众不同的地位,也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拍照。只见陶马的眉骨很高,颇有棱角,又显得眼窝深邃。马脸从鼻子到下颌,咬肌发达,棱角分明。“这件展品叫彩绘陶马,是汉代文物,通高25厘米,宽19.5厘米,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陶马的眼睛、耳朵、口、鼻刻画地极为深入,肌肉线条清晰可见,面部表情呈嘶吼状,栩栩如生,由此可见马在汉代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包苏那嘎说。
展品中还有三件国家一级文物,分别是龙纹鎏金铁马鞍和两件马镫。“镫为马鞍的附件,是供人骑马时跨上马背的工具。该马镫为马蹄形镫环直柄金属镫。镫柄为‘圭首形’,长方形‘穿’位于镫柄下部,用于将马镫固定在马鞍上,镫环为马蹄形,上窄下宽,踏板宽大,中间有一道横脊,两边略微下卷。这种直柄横穿型金属马镫首先出现于我国北部边疆地区,后来传播到别的地方。马镫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正如英国科技史家怀特所述:‘很少有发明像马镫那样简单,而又很少有发明具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包苏那嘎介绍道。
除了参观文物本身,沉浸式体验文物背后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和故事显得更重要。本次马文化特展还为观众带来了兼顾趣味性与知识性的互动体验,让观众从单纯的参观者变成探索者、参与者,从视、听、触、互动思考等多维度深入感受文物所承载的价值,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看到好多形态各异的马,这些文物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游客李峰开心地说。开展当天,许多游客走进昭君博物院驻足欣赏,流连忘返。
来自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的学生们也在感悟历史的同时,切身体会到了现代技术带给博物馆的无限可能。“现场布置特别好,尤其是集印章的部分,很有互动感。”“通过展览,我们能直观地感受到在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中,马在农牧生产、交通运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及意义。”“特展很精彩,希望以后能多举办类似的活动,让我们有更多机会进一步探索中华文化。”一位观众告诉记者。
此次特展的文物大多数来源于于内蒙古博物院、呼和浩特博物院,我们最终选择了各个历史时期与马相关的北疆地区考古发现的有代表性的文物,从而深入挖掘和阐释蒙古马精神的丰富内涵,讲述践行蒙古马精神的生动故事,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助力打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内涵的“北疆文化”品牌。让观众在文物中品味人马情缘,感受‘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包苏那嘎表示。
“此外,本次展览我们创新设置了4个打卡点、2个互动空间和3D扫描文物,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近距离感受文物、触摸文物,感知马在中华文化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拉近博物馆与游客的距离。开展几天来,我们收到的游客反馈特别好,我们也会在接下来的展览中做更多的尝试。”包苏那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