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仓市城厢镇,有一所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护理院。普通,是因为这儿住着的都是跟另外的地方一样的高龄老人;不普通的是,住在这儿的老人拍“时尚大片”、拍短视频。他们虽然身处护理院,但是过的却是年轻人的生活。
最近,老人们拍摄的《老人版名画cosplay》,在网络上火了。变装后的爷爷奶奶还原了多幅世界名画,八九十岁的老者或化身妙龄少女,或扮演喜剧大师卓别林,让网友们感叹,“爷爷奶奶们也太会玩了!”
汪佩亚模仿的是俄国油画大师阿列克谢阿列维奇哈拉莫夫的作品《戴红头巾的少女》。照片里的汪佩亚披着红围巾,眼神、表情模仿得惟妙惟肖。
“社工们一开始给我看了要模仿的这幅画,说是要把红围巾披在我头上,还要给我涂口红。我心想,围巾是戴在脖子上的,顶头上不是很怪嘛!再说了,我一个90岁的老太婆搞成那样多奇怪,所以有点不敢尝试。但是,当我看到他们给我试拍的照片后,觉得非常惊艳,拿着简简单单的道具竟然可以模仿出一幅名画来。之后我就成了院里模仿名画的积极分子。”汪佩亚说。
在模仿秀视频里,还有一位老人戴着旧礼帽,脚蹬大头皮鞋,紧绷的上衣与肥大的裤子别扭地穿在身上,配上贴身携带的手杖,双脚八字分开站立不仅外形与喜剧电影大师卓别林形象“神同步”,连神态也模仿得很到位。
这位卓别林模仿者是今年89岁的汤海澄,也是护理院里的模仿达人。汤海澄是一名志愿军老战士,因在朝鲜战场上右腿负伤,出行随身总携带一根手杖,所以选他扮演卓别林。
“这是两年前的视频咯,如今因为身体原因,我活动参加得少了。”汤海澄说,当时为了追求模仿的精准度,他还特地准备了一个夹子用来夹住宽大的西装。因为电影里卓别林的上衣都是紧紧勒在身上的,而他身上的这件西服相对来说有些宽大,所以他准备了一个小夹子夹在衣服后面,这一夹喜剧效果就出来了。
每逢护理院为老人拍摄模仿照片前,社工和老人会在一起查资料;镜头前,老人们精益求精地拍摄,再加上工作人员反复调整,才把这些传世名画中的人物表现得惟妙惟肖。
高龄老人模仿世界名画,如果不是看到那些照片,可能谁都想象不到。这么个古灵精怪的主意,最初是怎么想出来的呢?这个主意源自名叫罗时桃的80后姑娘。
罗时桃2010年到护理院工作,现在是护理院社工科科长。她说,和老人相处其实就和孩子相处一样,护理院里住着320名老人,其中大部分人需要出示不同程度的护理服务。在护理院里,老人与医护人员的关系甚至比亲人还要亲。参加工作以来,罗时桃成了护理院老人们的忘年交,“我经常会鼓励他们,让他们接触新事物,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两年前,当时的护理院处于封闭管理状态,很多活动不能开展。社工团队想做点不一样的事情,让护理院老人活跃一下气氛,为此,罗时桃和同事们绞尽了脑汁。有一天,罗时桃在上网时看到了一组小孩模仿世界名画的照片,她灵光一闪,“要是给我们护理院的爷爷奶奶扮上,既能够逗老人们开心,也很有意思。”
当时正好护理院里有一批红色的围巾可通过,而且在护理院的活动大厅就能拍摄,罗时桃马上着手开始准备。但一开始,老人们觉得造型有些奇怪,大部分人不太愿意尝试。“我们要考虑到这一个角色的匹配度,就选了汪佩亚等几位老人当模特。”汪佩亚等老人尝试造型并拿到了自己的模仿照后,这些积极分子忍不住兴奋地跑到隔壁房间炫耀给其他老人看,引得其他老人也纷纷报名想要拍摄自己的“专属模仿照”。“他们不光当了模仿达人,还成了活动的宣传大使。”
看着自己的模仿照,老人们很开心,说要把照片视频留下来给儿孙看,让他们把照片拿去参加摄影展。有一位失独老人在护理院一直比较孤独,通过这次活动,老人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告诉罗时桃,他曾经以为,人一旦老了之后离开家,获得的爱就注定会慢慢的少。但是在这里,他感受到了什么是爱,也感受到了什么是快乐。
视频在网上发布以后,罗时桃也没想到会有如此大的关注量,很多老人的家属也点赞他们的做法。目前,已有15位老人拍摄过世界名画模仿照,现在仍有老人报名,想要拍摄属于自身个人的模仿照。
除了模仿世界名画,平时护理院还不定期开展各种活动。拍时尚照片、旗袍秀是最近老人们最喜欢的活动。参与旗袍秀的4位老人,年纪最大的张青云已经95岁高龄,最年轻的汪佩亚也已是90岁高龄。头发花白的老人穿上精致的旗袍,再搭配手包或折扇,瞬间感觉年轻了许多。汪佩亚拍着双手说:“真开心!当我穿上这身衣服时,他们都不相信我有90岁。”老人们说,年轻时没穿过旗袍,现在穿上让自己再年轻一次,高兴得不得了。
蕾丝公主裙、破洞牛仔裤、蓬松的纱裙、帅气的夹克、蝴蝶结编织帽、链条斜挎包穿戴上这些服饰,八九十岁的老人们个个笑开了花。凭栏倚门、手挥折扇、叉腰回眸“90后”老人摆着造型,拍着属于自己的“时尚大片”,仿佛重回年轻态。
“老人最需要的是关爱和陪伴,其实我和同事们做的事情,就为了让每个老人都开心。”罗时桃觉得,一方面,护理院希望老人的家属,能够抽空多到院里来看望和陪伴一下老人。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为老人带来更多的休闲娱乐,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寂寞感。“我们大家都希望老人在暮年依旧能够有件事情、有个心愿等待完成,有个话题能够唤起家属和社会的共鸣,还能让儿女记住自己最积极、最幸福的状态。也许这才是老人需要的幸福生活。”